当前位置:首页 > 潮流 > 有多少人害怕米老鼠? 正文

有多少人害怕米老鼠?

时间:2025-04-05 07:43:10 转载源:资讯速报网 作者:烟雨 点击:8139次

2024年1月1日,根据美国版权法的规定,1928年黑白电影《威利号汽船》中的初代米老鼠形象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说,理论上现在任何人都能对这只黑白小老鼠进行二次创作,而不用担心被「西半球最强法务部」找上麻烦。「威利号汽船米奇」有趣的是,短短几天的工夫,全球各地的内容创作者们就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致力于让这只老鼠成为「恐怖化身」:例如一款名为《Infestation 88》的恐怖生存游戏光速发布预告,「米老鼠」将化身制造感染的怪物,称其面目可憎也毫不过分。另一方面,电影人们似乎也是对于这一天企盼已久,几乎与版权到期同时,恐怖片《米奇的捕鼠器》(Mickey's Mouse Trap)就迅速放出了预告片,讲述一个头戴米老鼠面具的杀人魔的故事。更有一位名为史蒂文·拉莫特的导演,自称从童年起就对于米老鼠有着真挚的爱,故而准备「更忠于原作」,打造一部噩梦版本的《威利号汽船》,将米老鼠彻底变为一个在游轮上滥杀无辜的恶魔。近百年来,米老鼠始终以可爱、聪慧、善良的形象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但为什么如今这么多人热衷于把米老鼠的形象跟恐怖元素做结合呢?这其中固然有无良创作者们的「蹭热度」之嫌——不过,在令人感到害怕这件事上,米老鼠自己也有原因。「米老鼠恐惧症」通过网络媒体我们不难发现,全世界有不少人都对米老鼠的形象感到恐惧,他们在SNS和媒体采访中分享过非常相似的经历和体验:有的人在小时候被扮演米老鼠的人偶吓到从此留下了童年阴影;有的人时常梦到被戴着米老鼠头套的杀手追杀;还有的人表示只要看到米老鼠的眼神就感觉到空洞和不适。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也被专家学者们捕捉,并衍生出了一个专用名词——「米老鼠恐惧症」(Mickeyphobia)。人们为什么会对于一个看起来可爱无邪的卡通形象产生恐惧?其诱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最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不少人都谈「鼠」色变——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老鼠恐惧症」(musophobia),与恐高症、幽闭恐惧症等一样,都是人类最常见的特定恐惧症之一,甚至有传闻称「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士尼本人也害怕老鼠。既然「米老鼠」终归是只老鼠,那么害怕老鼠的人,一听到它的名字就很难喜欢起来,更何况如果以人偶形象出现的「大只老鼠」,更容易让他们感觉不适。如果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早期的米老鼠人偶老照片,我们不难从粗糙的造型中感受到一些惊悚感,毕竟早期的米老鼠脸部狭长,身材纤细,腹部位置靠上,更接近真实的老鼠形象。此后的十几年间,迪斯尼的画师和编剧们一直努力从视觉和故事层面上让米老鼠拟人化:形象方面,米老鼠拥有了白手套,原本狭长的鼻子变得圆润,实心黑点眼睛也变成了白眼珠黑瞳孔,椭圆身体也变成了梨形,整体更接近人类;故事情节上,米老鼠也从最早的「偷奸耍滑小老鼠」变成憨态可掬、友好亲善的可爱小伙伴。1936年的米老鼠人偶不过,即使如此,在游乐园里被吓哭的小孩依然络绎不绝——所以这事儿还真不能怪米老鼠,这些孩子们很可能对所有佩戴面具或涂画脸谱、身穿盛装的人都会产生恐惧心理,这被称为「面具恐惧症」,在儿童群体中很常见:例如西方万圣节时,儿童可能会在变装活动时表现出不安的情绪。成年人也很容易对面具产生恐惧心理,例如古代战争中一些军队会佩戴怪异面具震慑敌人,如《电锯惊魂》等恐怖影视作品中,正是利用了人们的面具恐怖心理,通过把恐怖角色敷上面具的手段,增加诡异神秘的色彩。二战期间迪士尼推出的米老鼠防毒面具「小丑恐惧症」(Coulrophobia)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面具恐惧症」之一。2022 年一项对来自64个国家的987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54%的受访者表示对小丑有某种程度的恐惧。原本是逗人开心的传统喜剧小丑形象,如何一步步「邪恶化」并沦为恐怖元素和黑色幽默的符号?我们也许能从其成因中探寻出「米老鼠恐惧症」的更多蛛丝马迹。首任联邦调查局长埃德加·胡佛在聚会中佩戴米老鼠面具我们到底害怕什么?根据知乎高赞答主@漆松 的答案,「小丑恐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1890年代的歌剧《丑角》(Pagliacci)。剧中主角Canio在舞台之下穿着小丑戏服,杀掉了自己出轨的妻子,这使得小丑的形象脱离舞台成为了鲜活的「杀人个体」。这种小丑在台上的活泼和令人愉悦,与私人生活的残酷嗜血所产生的「错位感」,让微笑面具背后隐藏的真实面貌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歌剧《丑角》剧照如果说歌剧《丑角》让小丑的艺术形象「黑化」,那么「杀手小丑」(Killer Clown)和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It》,更加催生了人们对于小丑的现实恐惧:1970年代,美国连环杀手兼强奸犯约翰·韦恩·盖西 (John Wayne Gacy)被捕,虽然他在犯罪时并没有穿着小丑服装,但却在媒体报道中被披露在儿童聚会和其他活动中扮演过小丑波戈 (Pogo the Clown)。1986年,史蒂芬·金推出热销恐怖小说《It》,后被搬上大荧幕,其中的恐怖小丑潘尼怀斯(Pennywise)成为了许多人的梦魇。诞生于1940年代的蝙蝠侠系列中的小丑已成为流行文化中最知名的反派形象之一从此,为了增强冲突感,无数创作者们开始为他们笔下的小丑设下两幅面孔:白天可能是与人为善的好好先生,夜里却是滥杀无辜的恶魔,而且人前越是「伪善」,背后就越是疯狂。如今的创作者们对于米老鼠形象进行「暗黑系」二创,某种程度上正是想要借鉴「小丑恐惧文化」如法炮制:米老鼠这样「把笑容刻在脸上」的角色,每时每刻都以可爱、聪明、善良的形象为大家带来快乐,那么我们就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可能它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远超常人,那么会怎样以「过激」的方式去释放呢?许多人表示曾经梦到过米老鼠,而且其在梦境当中都是类似于杀人魔的角色,或许就是这种心理的映射。米老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其成为了被各国好事网友们杜撰和演绎「恐怖都市传说」的热门对象之一:例如流传最广的「米老鼠自杀视频」,画面中米老鼠不断地走过一些建筑物,笑容越来越狰狞扭曲,獠牙全部张开,嘴角甚至咧到了耳朵。关于这段视频坊间还有传言,据说一位俄国员工在看完这段视频后反复叫嚷着「不知道真正的痛苦」并开枪自杀,影片的最后也用俄文写着「在地狱的世界把观看者带回来」,这种吓唬观众的玩法虽然拙劣,但也是确实把恐怖色彩拉到了顶峰。由于这段视频确实十分「致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观看另一方面,让米老鼠这样的知名卡通形象,出现在违和的场景中也能产生恐怖效果。临床心理学专家Dean Rabinowitz认为,当米老鼠出现在迪士尼乐园中时,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它有攻击性;但如果是在一个它完全不应该出现的时空遇见了它,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情况,就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可预测、无法掌控的不安。这也能解释,不少影视剧中戴着卡通头套在都市中游走的杀手形象,为何令人感到更加惊悚。韩国版《纸房子》不过,无良创作者们想要利用人们的恐怖和猎奇心理,「碰瓷」知名IP,为了赚钱不顾「毁童年」的操作也必然受到失败和唾弃。前车之鉴早已有之:2023年,英国作家米尔恩与插画家谢裴德与1924年共同创作的知名形象小熊维尼,版权保护期刚过就被某英国导演改编为了恐怖电影,本想蹭热度博噱头赚个盆满钵满,结果上映不久就遭到观众们的大量批评投诉,在多国被禁播下架,更被烂番茄列入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100部电影」——对米老鼠的「恐怖二创」,难免将落得同样下场。未来十年,初代布鲁托与唐老鸭也将陆续版权到期,将这些迪士尼经典角色悉数恐怖化,或许能让一些导演们蹭到流量,但孩子们的童真幻想,同样应该被守护。撰文 / 孙奕然粉丝群定期发放奖品福利公众号菜单选择「扫码进群」请将我们设为⭐️标为您呈现更多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